1983年遗传学研究所与遗传学教研组以及微生物学教研组一部分联合成立生物工程系,并于1984年建成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复旦遗传学发展的坚实基础。1986年4月,在生物学系和生物工程系的基础上,创建全国高校内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成立后,在原来的9个专业的基础上组建5个系: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系,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系,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工程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环境与资源生物学系。2004年,环境与资源生物学系发展为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2012年又成立生物统计学和计算生物学系,共6个系。

       谈家桢先生任生命科学学院的首任院长,后任的院长分别为苏德明、李育阳、毛裕民、金力、马红,现任执行院长为林鑫华教授。

九十余年来,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学子,遍布全球。校友们秉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复旦校训,在各自岗位上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人才辈出。早期毕业的童第周、冯德培、陈世骧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学部委员,1949年以后培养的学生中有14位两院院士和2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越来越多的学子成长为学界、商界和政界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平行的三个组织结构组成:系、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所(中心)。学院拥有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现代人类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上海市工业菌株工程技术中心。学院拥有遗传学研究所、植物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生物统计研究所、进化生物学研究中心、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生物技术中心。学院正在筹建人类与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崇明东滩国家级野外观测台站。

学院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和生态学3个本科专业。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人类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两个为经批准自主设置的博士点),另有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两个硕士学科点,学院还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遗传学、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遗传学科被列为教育部“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在历次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生物学、生态学学科均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近期,生物学和生态学被国家列为复旦大学“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1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79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员)64人,讲师(含助理研究员)23人,实验技术人员32人,行政管理人员(含学工)15人。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含双聘1人),国家高层次引进人才7人,国家杰青10人,以及国家优青9人,青年高层次引进人才20人,青年拔尖人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次,国家创新群体2个。3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教学名师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有学生约1270人,其中本科生450人,研究生820人。在学生培养上,我院提出了“宽口径、强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种教学模式,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五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论文“挑战杯”特等奖和一等奖,7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论文荣誉称号。在全国人才基地建设的两次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理科人才培养基地。

近5年,我院教授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863”项目(含子课题)14项,“973”项目首席5项(另承担子课题20项),新药创制专项2项,传染病重大专项17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7项,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面上项目136项,重大项目8项,优秀青年基金项目7项;其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其他国家、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近1500篇(1475篇),其中30多篇发表在N Engl J of Med、Nature、Science、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JCI和Herpetology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顶级期刊上。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方网站:life.fudan.edu.cn